查看原文
其他

王林海 | 问、寻、见——中国艺术的精神(夏、商、周三代至春秋、两汉)

王林海 暑期研习营
2024-08-23

“美,只指向心性”

是书画文明一以贯之的精神。



从青铜器、漆器、陶器、丝织品、绘画、六书中,我们可以读出《乐记》中所载:“情深而文明,气盛而化神,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”这句话所描述的人文精神,也能体悟到《吕氏春秋》“凡乐,天地之和,阴阳之调也”这句话的用心之道。

两千年的“游于艺”,化成了两千年的礼乐文明。

从中华大地遗存的文物中,我们可以见到那个时候所有的人都能用自己的手雕造、编织、绘画、书写,活出“含弘光大”“流光其声”“太和万物”的心性光辉,全民从善如流,全民文化自觉。惊天地、泣鬼神的艺术文明,就这样在人类社会中显现出来了。

礼乐文化的用心之道,即礼乐文化的智慧,在绘画中“气韵生动,骨法用笔,应物象形,随类赋彩,经营位置,传移模写”,此六法就是。

气韵生动的大意,简言之,就是“宇宙在乎手,万化生乎身。天性,人也;人心,机也。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”,就是“天命之谓为性,率性之谓道”。可以说“气韵生动”这四个字,它概括出了礼乐文化要化成天下的人格精神,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格精神的全息呈现。从圣人、士大夫、文人到天下百姓都在践行。它是礼乐文化的活形象,也是中华民族止于至善的精神依归。得此旨,可以立身、立家、立国,也可以化成天下。

“气韵生动”,这四个字所达致的境界,用文辞把它释放出来有多高、多大呢?“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”,一本《易经》可以统摄在里面;“备天地之容,称神明之德”,宇宙万象可以容括在里面。气韵生动,是中国人游艺明心、升高行远的方向,也是我们配天不息的精神之所在。

骨法用笔,是中华民族在“游于艺”过程中所依止的生命语言。如果没有“骨法用笔”的文化自觉,就没有魏晋之后两千年的书画文明。骨法用笔,不仅让中国艺术的发展有了自觉的笔墨精神,同时它也刻录了历朝历代中国人“游于艺”所呈现出来的心迹。“笔笔见性”“笔笔见人”这等妙用永固了“文以载道”“画中见人”的智慧承担。“笔墨精神千古不移”是中国艺术的宣言。再说得透彻一些,没有骨法用笔,就没有笔墨精神;没有笔墨精神,就没有中国艺术。

“应物象形,随类赋彩,经营位置,传移模写”,这四句话不用分析,也不用阐述,只要把它与汉画关联起来阅读就一目了然了。中国绘画艺术没有透视学,没有结构学,没有色彩学。关于艺术的构成学说、抽象学说,关于艺术的美学、艺术的哲学、艺术的观念都不复存在。汉画是中华民族心性的艺术,是“立象尽其意”的生命自觉,是“立于礼、兴于诗、成于乐”的礼乐文明。

齐乎太华”这四个字可统括礼乐文明两千年来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的生命大情景。

观画观气象,观画观人心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

- 导师介绍 -

未完待续

后续连载,敬请期待👇

王林海 | 问、寻、见——中国艺术的精神(魏、晋至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)





  推荐阅读  

👇

王林海 | 问、寻、见——中国艺术的精神(上古篇)



/ 想看更多好内容,请关注它吧!


识别二维码 关注研习营

【明师文选】【教学一线】

【预习宝库】【学习心得】

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暑期研习营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